design
![城市死亡計畫 I 李振南](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ec1898878f4f4867833cfe2648fdee2d.jpg/v1/fill/w_980,h_1844,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ec1898878f4f4867833cfe2648fdee2d.jpg)
關於死亡空間的探討與塑造
![自然發生運動場 I 吳宗紋](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29931bd55b7540c780ffa51a1550a0ee.jpg/v1/fill/w_980,h_526,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29931bd55b7540c780ffa51a1550a0ee.jpg)
運動是如何發生的?在運動場中,運動行為受到場地尺寸及規則的限制,假如運動場是沒有界限,到處都可以形成運動的空間,是否能自然發生運動呢?運動場中的閒置空間能否創造出新的運動空間使用?這令我思考有沒有一種讓運動更自由、更自然發生的場域,並提高人與運動行為以及場域的連結提高的機會。
![消失的霧之村 都市居住空間再生 I 陳音淨](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3bf5a78b84914b9c8689741027e36bf4.jpg/v1/fill/w_980,h_534,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3bf5a78b84914b9c8689741027e36bf4.jpg)
探討主題: 部落中因為環境的關系,很容易可以參與鄰居們的生活, 長期下來彼此的關係就像家人一樣,你可以隨時找個地方 跟附近鄰居們聚集聊天,而且跟自然和人們可以直接的接觸到; 相反的,城市……因為這個地方聚集了很多來自不同地方的人, 過度密集的空間,一棟棟的大樓建起,空間的壓縮也縮短了到目 的地的時間,人們的步調變快,這個地方沒有停頓點,人與人之 間只有差身而過的剎那,唯一的停頓也只是利益上的關系, 城市裡,人與人之間的溫度是冰冷的、陌生的…… 而不像部落中人們接觸是因環境關係自然地產生,造就了現在人 們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概念: 透過對原住民文化與在地環境上的了解認知 利用部落的生活型態 例如:當地人互動關係與公共參與的方式來建立彼此的互信 從彼此之間的交流將原本城市中破碎的記憶重新建立起一個新的部落記憶。
![關於不在場 ─ 都市與監獄的邊界重構 I 洪笠菁](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8bc7007e3a554e78a02c76b101d81aae.jpg/v1/fill/w_980,h_662,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8bc7007e3a554e78a02c76b101d81aae.jpg)
監獄,因國家社會所產生的邊緣空間卻被社會所排除的機制。隔離、懲罰並規訓矯正犯罪者;透過全控的監視系統,在不對等的權力關係運作下,對身處其空間當中的個體,產生出一種禁制的、壓抑的自我約束力量;再經由矯正功能來重塑道德規範和價值觀念。 即便離開,受刑人也不可能再重新回復原來的自我與地位,在被標記、強制分配和改造的監獄制度之下,並不會更好的融入社會,反而被切斷並連帶、註記著過去的罪刑,而復歸者將永遠的被排除在外。 台灣目前總收容人數有64364人,其中77.6%的受刑人為再犯與累犯者,代表著監獄的存在創造了更多的受刑人,而監獄的矯正功能已經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與成效,受刑人只是不斷地入獄與出獄,無限的循環著……
![看不見被看見 I 徐孟慈](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21a75ac2d3e94803afc6b9c6d482c7b9.jpg/v1/fill/w_980,h_1307,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21a75ac2d3e94803afc6b9c6d482c7b9.jpg)
「看不見的人,怎麼一個人生活?」 「看不見的人,如何辨別方向?」 在因為疾病或是意外後失去視力,該由誰來幫助他們心理重建? 假設我們一般人對視障者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是不是在遇到視障者時,也會對他們比較友善?假設我們一般人對視障者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是不是當我們也成為視障者後,對自己比較不會抱有太大的負面想法? 希望能有一種新型態的 盲人重建院,是可以讓視障者被一般明眼人看見的,不管是一般的走路、用餐、使用手機等等的行為,讓一般明眼人可以多接觸到視障者,瞭解他們就算失去視力也能做到我們能做的事。更希望可以在這建築中設計單純的空間,幫助視障者在行動的時候比較方便。不是讓視障者努力適應我們的世界,而是做出良好的設計,使視障者在行動上比較容易,更使一般明眼人感受到舒適的空間。
![參 遇 進 行 式 - 走進三石社區 I 張芳菊](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bd0a0a1227a64a64a660c44aae89da91.jpg/v1/fill/w_980,h_1221,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bd0a0a1227a64a64a660c44aae89da91.jpg)
在走進誰的生活之後, 因為緣份和對方有所認識, 我們各自選擇熟悉的語彙交談, 確實是在等待同一個默契讓我們參與彼此。 而在空間實現的過程當中, 需要透過和許多人妥協反饋才得以完成, 但設計者往往被自身的專業蒙蔽雙眼和耳朵, 進而忽略掉使用者真正的聲音和需求。 在以前的設計裡總是說我覺得 現在開始 學著說我們
![居住‧生活 透過單元組構重建居住空間與生活場域 I 陳政凱](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315dbbede5654d5492877e62a1878f51.jpg/v1/fill/w_980,h_1386,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315dbbede5654d5492877e62a1878f51.jpg)
現今的住宅,無論是何種形式何種結構,都讓一般人的居住行為都發生在固定的空間,每一個空間都有著明確定義的使用行為,像是客廳、廚房、臥房、廁所等,若想要改變則需要花費許多時間人力金錢,即使空間的配置改變了,仍是被固定在其發生的行為。因此產生了創造另一種型態的居住空間的想法,透過整理廣義的生活行為(非特定族群的生活行為),歸納生活必需的居住行為模式,探討在滿足基本的需求下,人所需要的居住空間形式,如何在一個小尺度的空間內能夠舒適的生活。 初始的想法是透過單元空間的形式組構,創造一個相應的工作及生活空間,利用其特性轉化使用方式達到對空間的需求,跳脫出現有的居住框架。而後再進一步的延伸想法,期望能應用在不同的環境,利用模組化的組構方式,數種不同尺寸樣貌的小單元模塊,隨著周遭環境、空間需求、使用行為的不同,組構成不同的空間型態,成為另一種非固定的居住模式。
![織築 I 曾靖婷](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2cbb8b7871694016bda8dffa6a5a718d.jpg/v1/fill/w_980,h_551,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2cbb8b7871694016bda8dffa6a5a718d.jpg)
對編織很有興趣,覺得編織的結構及紋路上的變化豐富,不只用在服飾織品上 ,應該也能應用在空間當中,增加空間的變化。 編和織有許多不同的操作方式,而我選擇勾針這個項目作為我發展的方向,找了基本的九個織法來研究,想要知道不同的織法除了能產生不同花樣之外在結構上的影響,所以我做了一系列的模型來看它們受到向下的力及側向的拉力時變形的程度,發現孔隙的大小是影響變形程度的主要原因,再來就是孔隙的形式點狀的就會比線狀的更不容易變形。 之後我嘗試使用九個單元去隨意編織空間,目的是想知道不同單元間的組合在空間中能產生什麼樣的效果,每個單元的性質不同,藉由空間模型的嘗試尋找它們在空間中的定位。
![The sea Medusa I 黃劭剛](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800b2d11ea9e4da0897558a3584091b1.png/v1/fill/w_980,h_693,al_c,q_90,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800b2d11ea9e4da0897558a3584091b1.png)
2050年,氣候驟變、飢餓、擁擠、疾病、戰爭、政府腐敗,似乎所有的不幸同時降臨在人間。地球暖化變本加厲的改變人類的生活,赤道地區變暖的海水導致普遍的低壓系統造成熱帶氣旋,人類被逼的大量移往緯度較高的地區,使得原本就達到高點的人口密度被逼往極限。美國與其他的高緯度國家無法阻止大量的難民湧入,政府當局的處理方法也產生兩極化的現象,有些國家無力管理只好採取放任的手段。全球最大的能源與建設公司的老闆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心中萌生了一個想法,一個能讓安置所有難民的遠大計畫,一個能讓他們回到屬於他們的地方的計畫。他打 算在氣候極為不穩定的赤道地區建立一系列可以自給自足又能夠不受氣候干擾的城市系統,讓所有的難民以及對於政府感到不滿的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地方。這個城市系統必須被建立在海上,波動的海平面以及洶湧的海水讓所有的土地不再是安全與穩定的代名詞。在寬廣的海面上,水平的建立城市顯然不是什麼好主意,這個新的城市系統將會是垂直的城市系統,所有人生活需要的機能將會垂直的疊在一起,大部分的機能將被置放到海平面之下。
![THE UNCANNY 陌生和熟悉之間的灰色潮間帶 I 何昆瀚](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f3a28c356a1143c6a8a5ea6e35f8f035.jpg/v1/fill/w_980,h_1307,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f3a28c356a1143c6a8a5ea6e35f8f035.jpg)
詭秘(uncanny),在中文裡,用以形容各種難以具體說明的狀態 相近詞可能還有詭譎、怪誕,或作神祕、離奇等。在當代藝術的領域當中,也時常運用「奇詭」來描述某件作品帶給觀者的震撼;然而,若是作為英文「uncanny」的翻譯,以上詞彙仍然顯得支離破碎,不確定這份抽象的感受從何而來. 人們對於超越自身知識、能夠理解範圍的事物,通常稱做危言聳聽、怪力亂神或是操作幻術,彷彿切割出一條正常和不正常之間的界線,就能夠確保自身的正確性,而不被操控。也許是為了能夠舒適地待在安全區間,也可能是為了掩飾無知。然而,不能否認的,我們所做的一切常常只是徒勞,陌生和安全感之間,還有好大一片的灰色潮間帶,而自己正置身上面。 建構「UNCANNY」 詭秘為一種情境式的恐怖,生物突變/桌椅懸浮於空間/雕像產生變化,在於對熟悉的環境充滿不確定性,是怪物們出現的前兆。 空間是身體的延伸,建築透過 [窗] 建立內/外的媒介,身體再透過五觀接收媒介傳達的資訊,反映在臉部情緒上,我嘗試將情緒做近一步的延伸到 [窗] ,在反映到空間上,形成一個更完善的「建築/身體互動循環」
![Trip Last After Earth&Re Utopia 謝函勳](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f72b684c17fc47ffb6ae2c7e7b95610c.jpg/v1/fill/w_980,h_693,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f72b684c17fc47ffb6ae2c7e7b95610c.jpg)
沒人記得,當初是怎麼發生的 西元2100年,人類的科技已經到達前所未有的巔峰,積極拓展星際版圖的我們 不停的尋找第二顆地球,並在我們的月球附近,成立了太空城,人口已達數億人,都生活在太空中,這些向外拓展的行動,似乎已經超越了解決地球生態和能源危機的心 2140年代,人們很自豪的,核融合反應經過一百年的研究,終於可以被使用在所有用電的發電上,有別於核分裂,能量損失少,合成的物質可以繼續使用,產生的廢物少。一項被稱為新世代煉金術的成功,讓全世界讚歎,讚歎人類的文明發展之璀璨。相信大家都知道我接下來要說什麼了,因為人類的歷史會不斷重演,都是因為這幾個原因,貪心,好勝,好奇。 不同的時空都有同樣的故事和結局再發生 老一輩的 長者說,這是上帝為了懲罰人們過度的自負,認為人定勝天的驕傲以及驕縱,巴別塔的倒塌,2012的能源危機,2008的金融風暴,2100的地磁周轉改變。以及註定後地球時代發生的關鍵,2147年的末日核戰,也有人說,末日核戰的武器,跟巴比倫時代劈倒巴別塔的是同一道光,來自上帝的懲罰。 核戰之後,隨之跟來的,是因輻射病變的大地,被死亡性武器淩虐過的大地,孳生出各種災難,大水,
![極致的對比 I 李典錞](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abb7eca18e1d455c8c412df4341fde72.jpg/v1/fill/w_980,h_980,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abb7eca18e1d455c8c412df4341fde72.jpg)
在這個世界上,凡事都有對立的兩面,有明暗,有虛實,明亮的月亮背面也總是黑暗的,生命更有生與死。 在五千年中國的文化中,太極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切萬象的開端,都源至於這一黑一白的太極,兩個半圓互不可缺才完整,這也點出了凡事都要有極端的兩面,無論是互補,反面的對比,這一切才有開始,在我們眾所皆知無與倫比美麗的維納斯,多美麗,但別忘了,還有青面獠牙面露凶光的梅杜莎,不管是人事物,真實存在或說理論,都有著極端的兩面。 以一個最單純地圓,像星球的球體,是自然的有機的,像灰塵、果實、太陽或月亮,一個簡單自然的形體,再用一個刻意的,人工的,科技的正方形框架,擷取出這個狀態,應出這個虛實對比,以一個生意盎然的狀態,有生命的自然的,像是地球演化了數十億年,從第一個單細胞生物到生態系;對照一個幾過高等智慧人類的建設,改造或說破壞,重組存在的自然元素,創造出更多更多,創造我們現在的世界,受用的科技,創造未來。 設計的表達是以一米五立方的裝置,外面勾勒出框架,內部存在個一個完美幾何形的球體,用最簡單的狀態,訴說原始的一切,虛與實,生與死,把對比映襯出來,描繪出所表達的意涵,用一米五立
![凌駕於曾經 於我於你 I 朱彩綾](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b5e608f1109d47db9048b0b902cf2473.jpg/v1/fill/w_980,h_612,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b5e608f1109d47db9048b0b902cf2473.jpg)
是甚麼構成現在的自己 / 日常生活裡不斷的在記錄 又是為了留住甚麼不停地刻畫出痕跡 我認為是 證明曾經的存在 是這些曾經堆疊出現在的自己 / 自我成長 自我認同 一直在不同的階段透過很多媒介跳出來提醒你 跟過去的自己不一樣了嗎 / 要怎麼做才能成長 (又或是認同自己呢) 「歡樂並不能教會我們甚麼,然而痛楚、苦難、和障礙卻能轉化我們,是我們變得更好、更強大,同時讓我們認識到生活於當下時刻的至關重要。」—— Marina Abramović 透過面對自己內心的陰影 去意識那些曾經碰觸你的 然後讓自己凌駕於他 不再被他控制挾制 要做回最貼近真實的___。
![樹木中繼站 I 王苡羽](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f039e0ff3ce74a3d82f32e8847d5cd2a.jpg/v1/fill/w_980,h_693,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f039e0ff3ce74a3d82f32e8847d5cd2a.jpg)
它們在角落紀錄等我們的生活霎時瞬間等待我們發現它的美,萌芽慢慢累積慢慢生長累積而成,生命力是給我們最後的視覺張力。 其實生命不是那麼簡單就形成的,而是經歷重重的階段以及時間所生長慢慢累積成我們表面所看見的那充滿張力的生命力一點跡象。 生活周遭得來不易的植物樹木也是花了多少時間努力累積長成的,卻因為人類的私慾與商業圖利面臨移植與砍伐的命運。樹木銀行是那些好不容易移植保留下來的樹苟延殘喘的區域,樹木銀行分布於台灣北中南東各一點,四處不融入於生活讓都市 你我對於樹木銀行的重要一無所知。 當我們能回到自然中學習聆聽,欣賞寂靜,我們將會打開感官,讓我們更貼近真實,並願意為這樣的真實而改變自己。讓這場域能讓我們反思我們無法決定於他們的生死靜靜陪伴著我們的它們。
![記憶之所在連接 穿越住宅 I 謝宜庭](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37e425d772db4facb6925335fb1b7628.jpg/v1/fill/w_980,h_482,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37e425d772db4facb6925335fb1b7628.jpg)
對於現今人口聚集密度已快達飽和的台北市與新北市來說,保存文史遺跡以及原始綠地,往往都變成是一件不被容許的事情。就以一塊分別存在於都市與鄉村的相同原始綠地來說,在鄉村我們可以說保護綠地是應該且必要,但在都市中則是沒被開發為可惜且必須要被開發。 十四張的聚落是新店最早所開發的重要地區,這樣極為重要的歷史見證,現今卻因為捷運及大廈的興建已被完全的拆除殆盡,儘管市政府之後承諾要在捷運建設完成之後,要興建一座歷史公園將某些古厝之遷至保存,但這樣的片面保存仍凸顯出許多問題,移地重建之後,歷史遺跡將不再是歷史遺跡,它們將會失去其地方開發見證的意義。只保留部分而非全部,這將很難能後世的人們能夠真正地去瞭解該地的發展到底是為何
![不真實事件簿 I 張世府](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0fef9a4ba7da4d4a98aeb4abab7af519.jpg/v1/fill/w_980,h_692,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0fef9a4ba7da4d4a98aeb4abab7af519.jpg)
各個城市的人們皆以不同的姿態存活在世界上,藉由住宅的形式反映現代人極端且詭異的人生百態。
![稚,生活 I 周玨如](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a0695db3fabc4c4cb92ec932ceb0dae3.jpg/v1/fill/w_960,h_720,al_c,q_85,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a0695db3fabc4c4cb92ec932ceb0dae3.jpg)
現代人逐漸成 為科技的俘虜,被科技產品綁架,造就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與都市裡的冷漠感,唯有幼童單純的思維、對世界抱有的想像能帶來不一樣的色彩,以孩子的角度創造生活,以孩子的思維想像世界,以生活型態產生的幼兒園讓都市從新填回溫度與色彩。
![劉佳盈](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08b2d6da8488442eba063bcfc58822ca.jpg/v1/fill/w_699,h_683,al_c,q_85,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08b2d6da8488442eba063bcfc58822ca.jpg)
Hydrosphere Purification Urbanism I劉佳縈 I 近年來綠島成為以觀光旅遊產業為重心的島嶼,每到旅遊旺季都會有大量的旅客湧入綠島,同時也對綠島的環境生態造成很大的負擔,其 中以污水排放的問題最嚴重。由於島上汙水沒有經過處理就直接排放進周圍海域,造成珊瑚大量死亡並且影響海洋生態。因此希望創造生態汙水處理系統結合地景並重新規劃觀光區域,藉此提升綠島的旅遊品質,發展觀光旅遊的同時也發展珊瑚復育,使綠島旅遊產業和海洋生態能夠長久共存並且同時獲益。
![Rest & stay station I 劉肇元](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04bda05bac8c4172829a3037dcddf130.jpg/v1/fill/w_980,h_692,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04bda05bac8c4172829a3037dcddf130.jpg)
Rest & stay station Space experience
![迷途與導引之間 市場的轉型 I 黃敬婷](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ceb4034f171748afa7150b8d90e86a32.jpg/v1/fill/w_980,h_678,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ceb4034f171748afa7150b8d90e86a32.jpg)
以傳統市場作為空間轉型得出發點 市場對台灣人而言,不只是民眾買菜的地方,也是小市民進行社交的地方。隨著經濟繁榮,人口都市化、職業婦女增多,大賣場成為消費者採買生活用品的主要場所,原本扮演敦親睦鄰場所的菜市場,熱鬧聲減弱。傳統市場應該與時俱進進行市場更新計畫。一 面保留地方庶民文化特色,並吸引年輕族群。在全球化衝擊之下至今沒因此而消失不見,他有著人們記憶與場所精神本身的潛質與特質是無可取代的。 除生活的記憶外,空間記憶(Spatial Memory)是主宰人類個體身處外界環境與空間中的必備特質。人們選擇不合常理的空間來實現自己高層次上的情感需求,逃避日復一日讓人郁悶的生活。如果沒有充分感知上的刺激,會感到無聊對周遭的空間事物失去興趣;但是過度的刺激也會給人帶來困擾和壓力。 如何在適當的架構下以迷途空間作為人類感知上的刺激,並同時避免高度的不確定性和變化性,保持一定程度的穩定性和結構化是人類對於安全感的需要。將迷途與導引空間的結合是值得探討的市場轉型空間
![憶境 意識形變的擴張 I 鍾隆賓](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17dd12d7132748108fd7eb3a06bd0a90.jpg/v1/fill/w_980,h_375,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17dd12d7132748108fd7eb3a06bd0a90.jpg)
夢,起於記憶的重新組構。夢中許多情緒感受由記憶與潛意識主宰著,潛意識的慾望進入意識層次,參與自我的生活,進而形成多變的夢。 夢境的故事及情結由眾多層次彼此相連著,表面的形象飽含著記憶片段與潛意識造成視覺感官。內在文化差異造就夢境內涵意義一點一滴的影響著。 藉由了解夢境架構與元素,並將夢境重新構築。夢的形變來自於潛意識改變記憶的樣貌並隱藏其中,越往中心移動更能發現內心的樣貌,追逐並思考著長得怎麼樣,隨著不斷的挖掘,終能在夢境中找尋自我的記憶。
![共生建築 養老院與幼稚園的結合 I 鈕敏言](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731c610d3a8242a394afed41c14a0b1d.jpg/v1/fill/w_620,h_896,al_c,q_85,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731c610d3a8242a394afed41c14a0b1d.jpg)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人們的生活日益改善的同時,一些社會問題也初現端倪:人口老齡化導致的老人照護問題、雙親的工作壓力導致的子女無人照顧,這些問題都在日益的嚴重。一些家庭將老人,小孩分別送到各自的托養機構,以緩解自身的壓力。然而這也導致了一些新的問題。是否存在一種方式,既能緩解日益嚴重的撫養壓力,又能使得老人、小孩都能得到一個較為良好的照護環境。 老人和小孩是兩個十分相近,然而又相反的群體:老人擁有著豐富的知識和人生經驗,然而老人的綜合能力卻是從高峰不斷的下降:小孩則正好相反,其綜合能力不斷的走向高峰,而對於自己、對於他人和對於世界的看法卻是一張白紙。老人和小孩兩個群體,同樣需要陪伴和關愛,兩個群體都擁有對方所需求的特質,因此,我嘗試將兩者進行結合,設計出既能保證兩者的私密空間不被打攪,又能推動兩個群體和諧的互動,從對方身上汲取快樂和成長的建築。
![地熱能源運用於農耕及觀光設施的設計 I 李靜媛](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1f471a8585754891a3da2e72d8cd3603.jpg/v1/fill/w_980,h_693,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1f471a8585754891a3da2e72d8cd3603.jpg)
由於自小從農村長大,兒時住的三合院現今已成現代住宅,每每回家鄉都發現越來越多建商大量收購土地轉為建地蓋房子,而擁有農地的人卻荒廢不在種植農作物,在農地上面設刊板賣農田,越來越多的現象反映出農村正在悄悄消失。而回歸本質該如何落實,都市化下的農村又該如何生存。 台灣位處太平洋火環帶,蘊含極高熱流,許多地區的地溫梯度很高,適合開發地熱能源。根據研究與收集數據提出增加產值及地熱循環的空間利用。如果能夠建立一套循環利用的機能納入空間配置使用在面對能源再生的概念上面不僅能達到零排放、低成本,更能解決能源短缺問題。 以上利用地熱尾水的溫度差分析農業作物的適合生長溫度及環境,搭配不同型態轉入建築內部,考量生長場域不同而置入不同空間,分別以不同產能依序列性的安排轉換成空間剖面於農耕場域與生活場域串連,誘發資源的循環利用可能性,進而融入設計是目前研究規劃重點。
![Cultivative Housing I 鄭皓心](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876571facdec49ee8677d3d7260aff67.jpg/v1/fill/w_960,h_720,al_c,q_85,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876571facdec49ee8677d3d7260aff67.jpg)
香港人多土地少,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地方之一,由於土地不足,過去自給自足的香港自給率從40%到現今2%,農業發展越來越式微,漸漸被商貿及住宅大樓取代,目前食品方面主要靠中國大陸進口來滿足生活需求,但由於近年來中國進口食品品質不均,食安問題日發嚴重,香港市民對於農業自產意識逐漸抬頭。 針對現今香港正面臨高密度人口如何解決,以及低農業自產的兩個議題,作為設計發想,策略性增加住宅用量及提高香港農業自給率。
![Wetland ecotourism I 曾翊筑](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bca297031e1f4d35aa4be86d13cc52bc.jpg/v1/fill/w_980,h_546,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bca297031e1f4d35aa4be86d13cc52bc.jpg)
五條河川經由鄱陽湖流進長江,水域的集結成就了水生生物多樣性,多種候鳥越冬停留在溼地區域,讓鄱陽湖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水鳥保育地點,然而圍湖造田及環境變遷降低了湖泊的蓄水能力,造成劇烈的水位變化對居民及候鳥生存產生威脅。如何穩定水需求及退田還湖發展第二經濟收入,並在自然與人為中取得平衡,創造出當地的區域價值,讓生態與經濟達成共存的目標
![Create&Build I 李孟頷](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7b47803bdf2647f3ad2b4dd8b4591b21.jpg/v1/fill/w_908,h_540,al_c,q_85,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7b47803bdf2647f3ad2b4dd8b4591b21.jpg)
Create&Build The world hasn't been becoming peaceful. 1 建築及土地的價值是否因為各種地皮炒作、房價高漲的消息、因為金錢而使人扭曲甚或遺忘了建築與土地存在的本質。 對於某一群人,屋舍單純是累積財富及獲取利益的手段。土地與屋舍這樣關乎人類生命安養的物,不該被如此過度被金錢炒作,淪為一種商品。 2 城市是文明的樣貌,人類發展的證明;城市供養著人類;文明供養著人類。 3 當今城市,無邊界,無盡地擴張,如人類的貪得。 文明發展,不斷被創造的新物,供給人類各樣需求 ; 但越來越多的想要需被滿足,那些因物質產生的貪,淹沒人類,猶如現代的城市。當今文明,當今城市,提供我們太多物質滿足,而人類永無法被滿足的貪心,使城市裝載更多物,無止盡的。 城市供給我們各種需求,也使我們被物質吞噬,被城市吞噬。 4 文明發展至此,我期待一個人人得以安養,再無戰爭掠奪,再無需被懲戒的罪惡存在 ,再無各種紛擾,人人皆能思考自身生命意義的時代,適得其所。 在和平的世界裡,人類才能更接近宇宙。
![自然而然 I 鍾竺妤](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a95eb4a7e93f4f8fa2944b666679b63d.jpg/v1/fill/w_980,h_693,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a95eb4a7e93f4f8fa2944b666679b63d.jpg)
![The Green Loop 微藻減碳與綠能替代 I 許喻涵](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1dc8fa64e69e414da1f3026232ca4083.jpg/v1/fill/w_980,h_693,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1dc8fa64e69e414da1f3026232ca4083.jpg)
高雄重工業做為臺灣工業的上游,數十年來為臺灣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並承受了重工業帶來的環境污染。 高雄推動30年計畫將重工業專區化,小港臨海工業區將遷至海上,發展綠能科技業,達到減碳及走向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改善周邊居住環境品質,在居住、工廠及觀光找尋平衡。
![RESUSCITATIVE URBANISM I 邱鈺庭](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ac914b91836847e9a28cf417eb7c6b78.jpg/v1/fill/w_980,h_693,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ac914b91836847e9a28cf417eb7c6b78.jpg)
嘉南平原因為物產豐饒,而成為台灣的糧食大倉,後因漁產收入豐盛,沿岸大量增加養殖漁業,為了提高成本與經濟效益,使用地下水養殖,使有限的地下水資源更加匱乏,導致地層下陷、土壤鹽化與海水倒灌,若養殖漁業持續超抽地下水,魚塭也將面臨消失的可能。 藉由生態養殖,引用海水,利用溝渠對養殖排放水進行排放或回用的方式,使水資源循環重複利用,降低地層持續下陷的問題。
![城市的轉型 RACING CITY I 林家俊](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71f860_f2cfd3d7f7d54af5b11d5d47e966ef95.jpg/v1/fill/w_960,h_678,al_c,q_85,enc_avif,quality_auto/71f860_f2cfd3d7f7d54af5b11d5d47e966ef95.jpg)
澳門號稱「東方蒙地卡羅」, 回歸後,隨著賭牌開放,博彩業發 展飛快。十年間收入增加逾五倍,澳門政府逾七成財政收入都是 來自博彩稅。 但亦因此使澳門對博彩業的依賴越來越大,造成澳門產業單一的 局面。產業、經濟收入來源單一無論對哪一個城市來說都是非常 危險的。如果澳門繼續只依賴博彩業,這將會是澳門最大的賭博。 經濟多元發展刻不容緩 在賭場及酒店以外,拓展旅遊設施吸引旅客。使澳門從博彩城市 轉型至旅遊休閒城市。